2024年4月15日下午,苏州大学陈大亮教授应邀为公司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“翻译水平步步高:译字、译意、译味”的翻译知识系列讲座。讲座由公司副经理陈毅平教授主持,吸引了众多师生的积极参与。
陈大亮教授从词汇层面的“译字”入手,选取了一些常见的、但容易引发误解的词语作为案例,详细讲解了译字的原则及可能引发的问题。陈教授指出:“翻译不应局限于文字的直接转换,而应深入挖掘并传递文本的深层含义。生硬的翻译不仅无法实现有效沟通,反而可能引起读者的误解。”陈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盲目译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,包括目标语读者的困惑、误导、语言生硬以及可能改变原文意义等问题。他强调,翻译工作应追求意义的精准传递和语言的流畅自然。
在讲座第二部分,陈教授重点讲解“译意”,通过“红色基因”、“深水区”、“啃硬骨头”等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,展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译意。他提出,译意即是在理解原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,用自然、地道的目标语言表达出原文的同等意义。陈教授引用奈达的观点:“翻译就是翻译意义”,强调抓住意义是把握翻译本质的关键。
最后,陈教授探讨了“译味”的重要性,即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,还要传递原文的情感、意象、风格和修辞等审美要素。陈教授通过丰富的实例分析指出,“译意”使人理解,“译味”使人享受。他强调,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后天学习与实践的过程。他鼓励同学们:“每个人都有成为杰出翻译家的潜力,关键在于不断提升个人的翻译境界和修养。”
讲座之后,同学们就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、人工翻译与智能翻译的关系等问题与陈大亮教授进行了交流。陈毅平对讲座进行了总结。本次讲座内容丰富、案例生动,不仅让参与的同学们受益匪浅,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翻译艺术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,为同学们在翻译道路上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。
(讲座现场)
嘉宾简介:
陈大亮,博士(后),苏州大学特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,江苏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主任。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,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。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翻译理论、西方翻译理论、中西译论比较与会通、翻译批评、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、中央文献翻译、翻译类型学、翻译诗学、翻译哲学、典籍英译、术语翻译。参加2018年全国“两会”文件翻译,出版译著13部,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,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8项。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,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。
文:郑茜
图片&初审:欧阳垚
复审:陈毅平、田娟
终审:梁瑞清、邓永忠